close

重讀經典是我的2013閱讀計畫,從年初《悲慘世界》到今日《少年維特的煩惱》,不同時代的創作,不同寫法的詮釋,不同國家的文化,相同的是對人性的細膩刻畫,相同的是對情感的闡述表達。

image     

詩人洛夫:「攬鏡自照,我們所見到的不是現代人的影像,而是現代人殘酷的命運,寫詩即是對付這殘酷命運的一種報復手段。」的確《少年維特的煩惱》就是作者的愛情故事,更是當代三大愛情文學作品之一。作者歌德也與希臘詩人荷馬、美大利詩人但丁、英國劇作家莎士比亞在文壇上有著不可撼動的文學地位。

 

歌德於西元1749年出生在德國法蘭克福,25歲發表《少年維特的煩惱》,隨即聲名大噪,而另一外曠世巨作《浮世德》早在24歲就開始起稿,直到82歲才完稿,被譽為德國文學最祟高之作。

 

從歌德的文字,可以感覺到,他是一個內心澎湃、情感豐沛的人。他曾提到「我的一生……完全沉浸在愛情裡;也就是說,我的作品全是為了愛情。如果沒有了愛,沒有了情,我是寫不出什麼東西的。」更是充分展現出多愁善感的文人性格。

 

《少年維特的煩惱》為第一人稱的書信體小說。主人翁維特愛上已有未婚夫的綠蒂,明知不會有結局,但多情的維特還是克制不了對她的愛意,置身於愛戀的掙扎與失戀的痛苦,維特選擇以自殺結束這場畸戀。

 

看完書後,雖然對自殺結局感到吃驚,但自古英雄難過美人關,再理性的人,遇到感情問題,就失去了理智。古人云:「剪不斷,理還斷。」六字箴言完全道盡身陷感情泥沼者的無奈。

 

書裡有幾段令我印象深刻的文字,

 

「在某方面而言,人類還真像是籨同個模子裡刻出來的。大多數人為了謀生,將大部的時間拿來幹活,剩下的一丁點餘暇,又苦惱著該如何打發,唉!這就是人的命運啊!」-原來18世紀的德國社會就存有這種想法。

 

「這世上最快樂的,莫過於是像小孩一樣過活的人……這種人的確是最幸福的人。」-很多時候,我們都感嘆著,赤子之心一去不復返,莫忘初衷就是幸福的泉源。

 

回想學生時代,當時的我就像書裡的維特,擔憂學校成績,苦惱人際關係,煩惱愛情生活,這些事情,如今想起,卻是自己最單純美好的回憶,我們都曾經歷《少年維特的煩惱》裡的主人翁心境,但最重要的是「莫忘初衷」,常保一顆赤子心。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少年維特的煩惱 歌德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凱倫 的頭像
    凱倫

    福隆 LOVE 便當

    凱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